返回
专题
菜单

生命终末期保险

人浏览
生命终末期保险
6

  2017年2月9日,《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下简称《指南》)发布,这意味着“生命终末期患者照护”这一敏感领域工作有了官方支持和认可,这是所有人的福音——生命终末期患者、普通患者、当下健康但终会走向生命终点的人们。《指南》开篇指出,“安宁疗护实践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这一概念强调了《指南》的适用人群——临终患者和家属,针对的问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领域——生命终末期和死亡。

  针对终末期患者,国家卫计委提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安宁疗护”的建设,通过安宁疗护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等相关医疗护理服务,以减轻患者痛苦与不适,提高生命质量。

  而保险领域对终末期患者也提供了保障——疾病终末期保险和生命关怀。

什么是终末期?

  终末期指最终诊断被保险人处于疾病的终末期状态。疾病已经无法以现有的医疗技术治疗或缓解并且将导致被保险人在未来六个月内死亡。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和医师的同意下一切积极治疗已被放弃,所有治疗措施仅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终末期疾病状态必须在被保险人生前已经诊断,并且具有医疗证明文件和临床检查证据。诊断必须经保险公司医师或保险公司指定的医疗专家确认。

终末期保险包括什么?

  终末期保险包括生命关爱保险金。生命关爱保险金是当被保险人到了疾病终末期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额赔付给被保险人的。

  有些公司保险责任中有“生命尊严提前给付”或称“生命关爱保险金”,规定当客户患有终末期疾病,存活期在一定期限以内时(以医院证明为准),可以按照保额给付保险金。

  这样就等于将有限的二三十种大病保障范围扩大到无限:不论客户所患疾病是否属于规定的大病范围之内,只要医院证明此人“命不久矣”,就可以申领保险金。这也属于很实在的额外优惠责任。当然,这个所谓的“存活期在一定期限以内”,在各公司条款中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是12个月,有的是6个月;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判断“存活期不到6个月”要比“12个月”相对简单,所以从最终理赔角度来看,“6个月”要比“12个月”更容易拿到生命关爱保险金。

为什么要购买生命终末期保险

  虽说现在的重疾种类已经覆盖了人类一般可能患有重疾种类的95%以上,但还是会有5%的以外。比如禽流感、埃博拉等不可预测的变异性疾病。如果不幸遭遇重疾病种外的病症,且到了终末期阶段,只要有医院开具的证明,同样也可以按重大疾病进行理赔,前提是你所投保的险种必须要有这一项。

身故保险金和生命终末期保险金的区别

  身故保险金一般在意外险和寿险中有,重疾险附带身故责任的也有,生命终末期保险金一般是重疾险包括防癌险这类保险里面有。

  概念上区分是一个已经逝世,一个在医学角度认定了即将逝世,救不回来了的。

  但是在保额上,同一个保险合同里面,身故保险金和终末期的保险金额一般是相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身故保险金与终末期保险金不能同时赔付。

目前生命终末期保险存在的问题

  1、疾病终末期很多是一些难以治愈的重大疾病的病程末期,重大疾病本身就在重疾险的重疾保障范围内。(除非疾病终末期的保险责任所对应的保额是额外给付的)

  2、“现有技术无法缓解”——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重大疾病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完全是可以缓解、维持的,哪怕是植物人状态都可以在仪器的辅助下让病人的生命“拖”下去。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金钱支撑。“现有技术无法缓解”界定模糊。

  3、需要专科医生出具诊断证明:“根据临床医学判断被保险人存活期低于6个月”。但这样类似于“死亡判决书”的书面诊断证明一般不会有医生敢出具。毕竟像医生口头上说患者只能活几个月结果患者活了好几年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所以让医生开具证明的情况现实中不太具有可行性。

  疾病终末期条款的问题,主要要点在于医生不会冒着承担责任的风险,去开具终末期诊断证明。

写在最后:客观来说,在现有的社会道德伦理条件下,很少有医生或者医院能下这种判断,而且这无疑是让家庭放弃了对患者生的希望,也不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临床实践。

  但是现在的不可行,不代表“疾病终末期”条款失去了意义,有数据统计显示,人一生在健康方面的花费,60%-80%是花在了临终前的一个月的治疗上。一些慢性疾病,尤其是癌症、中风等,除了早期的高额治疗费用,到了终末期的治疗费用更是令许多家庭苦不堪言,因病返贫。

  如果能在疾病的终末期,给与尚在生存的被保险人一笔高额的保险金,让被保险人最后的时光过得体面而尊严,实现自己的遗愿后安详离开,而非留下一笔财富由后人争执。抛开这条责任在现在的发生概率,从长远来看,疾病终末期的责任有着强大人文关怀的力量,只不过条款细节还有改善的空间。相信未来的有关生命终末期的一些保险条款和患者最后生活的安排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