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核心是“转嫁风险”,而“适当性”就是确保买到的保险恰好能匹配自身需求,既不浪费钱,也不缺保障。下面通过一个常见案例,带你看懂“适当性”的重要性。
一、案例:错买的“高端险”,成了经济负担
王女士今年28岁,刚工作3年,月薪6000元,租房住,日常开支紧凑,最担心生病花大钱。
一次,她在朋友推荐下接触保险销售,对方极力推销一款“返还型
重疾险”,说“交20年,保终身,到期能返保费,生病还能赔50万,又有保障又能存钱”。王女士觉得“返还”很划算,没细算,就选了年交1.5万的方案(需交20年)。
投保半年后,王女士换工作薪资暂时下降,每年1.5万的保费让她压力骤增,不仅要压缩生活开支,还得靠信用卡周转。她想退保,却发现保单现金价值只有几百元,退了会亏一大笔;继续交,又扛不住经济压力,陷入两难。
二、问题出在哪?违背了“适当性”
1. 需求与产品不匹配:王女士最需要的是“用低成本覆盖
大病医疗费”,适合她的是“
消费型重疾险”(年交保费仅需3000-5000元,能满足核心保障)。但她买的“返还型重疾险”,一半保费花在了“返还功能”上,性价比低,还超出了她的经济能力。
2. 未评估自身承受力:保费支出一般建议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0%。王女士年收入7.2万,1.5万的年保费占比超20%,明显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忽略了“保费要和收入匹配”的基本常识。
3. 销售人员未尽责:销售未主动询问王女士的收入、开支、核心需求,只强调“返还”,没推荐适合她的产品,违背了“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原则。
三、记住3点,避开“不适当”的坑
1. 先想“要保什么”,再选产品: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比如先保大病、意外,还是先规划养老),优先选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产品,不要被“返还”“高收益”等附加功能迷惑。
2. 保费别“透支”生活:按收入合理规划保费,新手建议从“消费型”基础保障(重疾、医疗、意外)开始,保费控制在年收入的5%-10%,避免影响正常生活。
3. 主动沟通+细看条款:
买保险时,主动告诉销售自己的收入、开支、担忧;拿到产品后,重点看“保什么(保险责任)”“多少钱(保费)”“不保什么(免责条款)”,确认和自己的需求、预算匹配。
买保险不是“买贵的、买全的”,而是“买对的”。遵循“适当性”,才能让保险真正成为保障,而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