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专题
菜单

高发中症保险

人浏览
高发中症保险
6

  重疾险最初就只保重疾,但理赔门槛很高,即使确诊重疾,也可能因达不到理赔标准而得不到赔偿;于是在重疾市场不断完善的同时,有了“轻症”,目的就是降低疾病理赔标准,让重疾险更实用。后来,中症出现了,疾病严重程度与赔付比例介于轻症和重疾之间。中症的出现,虽然保障看似更全面了,无疑也增加了顾客选择的难度。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中症及其保险的一些内容。

什么是中症?

  中症,即处于“轻症”和“重疾”之间的一种疾病状态,它其实和轻症更为接近,只不过在赔付比例和疾病理赔标准上略有区分,但本质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为用户提升保障。

  而且绝大多数的中症责任,其实本质上并没有额外新增疾病种类,而是根据重疾或轻症的理赔标准,或宽松或严格或以相同的方式,从而得出中症的理赔标准。

中症保险的保障范围更大?

  中症就是保险公司将之前的轻症病种细分出来一部分疾病,将这部分病种的赔付比例提升至50%保额。

  所以,有些用户觉得“中症”是保险公司增加的病种,以前的产品都没有,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中症的病,以前的保险也保!

中症有什么用?

  中症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被保人和保险公司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对于被保人来说。

  我们知道,重疾险的最高保额一般都在50万左右,轻症的保额一般会在主险保额的20%或者是25%,对应的保险金额是10万或者12.5万元。新增的中症赔付比例则是50%。对应的保额最高为25万元。

  还是以三度烧伤为例,一个人的皮肤合计表面积约为18000平方厘米,10%与15%就相差了900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大概相当于三分之一或者是四分之一的后背皮肤面积,皮肤烧伤的面积越大,治疗的难度就越大,所需要的治疗费用也就越高。

  如果一个患者的烧伤面积占全身皮肤面积的18%,超过10%,但是不足20%,如果重疾险产品没有中症保障,只能按照轻症的赔付比例理赔,获赔10万元或者是12.5万元;

  如果重疾险产品含有中症保障,则可以按照50%的赔付比例来理赔,获赔25万元,充足的治疗费用,无疑会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积极的帮助!

  因此,中症概念的提出,细化了重疾客户赔偿的标准,部分原本只能获得轻症赔偿的客户能获取赔付比例更高的中症赔偿。

  其次,对于保险行业来说。

  随着社会发展和保险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中症概念的出现既是出于竞争的需要,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要求使然。

  中症概念的出现反映了重疾险产品在保障项目方面的不断探索,产品有了中症保障后,保险公司可以依据客户疾病的严重程度,给予最为合适的赔付金额。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考量。

如何挑选中症产品?

  就轻症而言,不仅要看病种多不多,还要看它是否包含了一些高发的轻症。比如,极早期恶性病变、不典型的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等,这些都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种类,只有包含这些高发疾病,轻中症才显得更有价值。

  以此类推,中症产品的挑选也要看病种多不多,看它是否包含了一些高发的中症,因为一些中症是从轻症里提上来的,所以是否高发也比较容易了解。

  另外还需要着重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1、高发/必保疾病是否包含在内;

  2、轻症、中症划分是否合理;

  最优情况:同一产品中,轻+中症分布多。

  这样的划分,最能让疾病按不同严重等级划分,赔付方面也能呈阶梯式分布,获赔的几率更大,保障最全。

  次优情况:同一产品中,轻+中症分布少,但轻症多于中症。

  这样在被保险人患病后,即使该疾病没达到中症理赔标准,得不到50%-60%基本保额的赔付,但至少有轻症“兜底”。

  欠佳情况:同一产品中,轻+中症分布少,中症分布多于轻症。

  3、中症的赔付方式。

  中症的赔付方式也比较重要,之前在轻症分析中,和大家强调过。额外给付一定是(不占用重疾保额)优于提前给付(占用重疾保额)的;

  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大多数“中症”都是额外给付,但不代表所有中症都是,因此挑选时还要仔细辨别清楚。

  此外,疾病理赔要求,运用在中症中,更需要结合轻/中责任一起看,单独对某一疾病的中症理赔条款进行评判的方式略显片面。

  而疾病数量、理赔次数、间隔期都不是挑选中症时需特别看重的点。

面对含有中症的产品,应该注意什么?

  1、是否含中症豁免

  豁免权益,相信熟悉重疾险产品的客户都不会感到陌生,一句话,就是疾病确诊,后续的保费就不用再交了。

  2、中症的赔付次数和比例

  确认产品是否有中症保障之后,接下来就要再了解一下中症保障的赔付次数和赔付比例了。

  3、中症是否会增加保费支出

  中症保障既然意味着保险公司可能会多赔付保险金,基于这点考虑,产品保费必然会高于不含中症保障的产品。

写在最后:目前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激烈,每当产品更新迭代,不少公司也会就这些方面纷纷效仿,因此在挑选时要想不被“套路”就要掌握一套能自己辨别的方法。中症的出现,固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但选品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更需要仔细辨别条款;同时也要注意保费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