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保险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份保障,但近年来,“保险黑产”这一不法行为的出现却给投保人、保险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损失,危害到了投保人的正当权益,严重影响到了保险行业的营商环境。
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就通报了一起与“保险黑产”有关的典型案例。
一伙上海的不法分子团体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投保人的个人信息,然后冒充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来诱导投保人“退旧买新”、并将新的保单挂在他们安排的新业务员账户上,以此来赚取保险公司的新人津贴,在几年时间内骗取了一千六百多万元的奖励津贴。
那么这些不法分子为何能够屡屡得逞?
一方面是行动手法较为隐蔽,犯罪团伙一般会招募大量的新人加入公司,这样能够用来“挂单”的新人账户数额便会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自身的隐蔽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漏洞,前几年在保险业粗放管理的情况下,“人海战术”的销售方式使得保险公司的监管存在不少问题,在团队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把控较为薄弱,容易被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虽然“保险黑产”团伙的犯罪行动十分专业缜密,但其实只要保险公司在人员管理、退保核查、信息保护、津贴发放等等环节加强监管,就能让不法分子的算盘落空。
比如最近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在主动缩小销售团队的规模,以此提升销售人员的整体素养与能力,进一步规范整治队伍。
同时,保险双录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保护了投保人的消费权益,检查机关也指出要加强对投保人的私人信息管控,杜绝信息泄露这类情况的发生。
目前,保险业正在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针对该行业在“保险黑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各大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地整治改善,在管控人员身份、保护顾客信息、关注退保情况各方面做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