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中小学生卸下了自身过重的课业“包袱”,课余时间变得多了起来,对课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调查情况显示,孩子们倾向于去天文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
那么,公益性场所能为孩子们提供哪些课后服务?当前公益性场所的发展又面临哪些问题?课后服务的路在何方呢?
1、为孩子营造探索空间
与常规的课外兴趣课堂不同,天文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手段,使孩子们在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逐渐培养自己热爱思考的习惯,提升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时,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大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引导、组织青少年参与素质教育课堂或公益活动,激发青少年的潜能、热情和创造力。
2、公益性场所面临着哪些发展难题?
由于周一至周五学生需要去学校,因此,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往往会出现“白日空”现象,这就导致工作日期间的场地、设施、师资被闲置。
在经费方面,这类公益性场所的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经费的投入。在配套设施方面,由于建设时间早且长期没有整修,部分场所的教学环境简陋,设备陈旧,课程设置趋同,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发力
“双减”意见提出,需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校外公益性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校外公益性场所可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校外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
志愿者是重要的社会力量,校外公益性场所也可以积极汇聚志愿者的力量,为学生们提供课后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志愿者奉献自己、提升自己,并获得宝贵的经验。